|
“我们的农民,最多的年交售甘蔗240多吨,收入4万多元。”在贞丰,谈到他们的重要产业甘蔗,当地人最乐道的是农民从中发了财。 . d' R& V( q1 P- v+ u: D7 W( m
8 C$ o, m- p9 T" F: y; _+ i
而在油桐大县望谟,谈到油桐产业,人们讲得最多的是油桐老板发财的事:“去年县里去买轿车,搞桐油加工的一家4兄弟也一起去,结果县里买了5辆车,他们兄弟买了4辆,4辆都比县里的好!”
: t# n* P: K# P* A2 J8 H+ {7 |- C$ Q" m0 J% e) P
这两个故事折射出一种现状:由于产业发展方略不同,贞丰的甘蔗产业现在一路向好,望谟的油桐产业却低迷徘徊。
4 N3 ?+ Q. b$ A o5 l' s6 g
- J& Z7 z- k; l/ u0 u 先看看贞丰的甘蔗产业。 ' J9 D) v6 d2 ~, f; ~6 v
) U; C9 n2 G& @5 M! p3 w! U
今年5月,黔西南的蔗糖生产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生产线为500吨的贞丰糖厂要“吃”掉生产线为1500吨和750吨的望谟县的两个糖厂!据介绍,我省蔗糖主产区在黔西南,主要蔗糖生产厂也就这3个厂。
O' g8 Q& X) k p; D" x) d' D( `) x8 G) q4 m9 l2 l
目前,贞丰的蔗糖产业,以在该县境内北盘江畔白层港口附近的贞丰糖厂为中心,覆盖周围6个乡镇。现在拥有规范生产基地4万多亩,2万多农民从中直接受益,间接受益的则达7万人,现在贞丰糖厂每年有1400万元以上的收购甘蔗款直接进入农民的手中。在这些乡镇,涌现了一批种植甘蔗的大户和专业户。据统计,年交售甘蔗100吨以上的大户有20多户,50吨以上的70多户。鲁容乡的郭忠仁,年种甘蔗收入多时达4万多元,少时也有2万多元。
# k( M5 [6 ]( d$ t3 z
) m2 R& R! e4 \! ^8 L 再看望谟油桐产业。
! o: {% W3 o3 ]6 M& g) y! \5 c
: h" Z9 V- D" v5 K 有“中国油桐之乡”称誉的望谟县现有桐林约105万亩,据说是全国拥有桐林面积最大的县,1998年产桐籽3925万公斤。
- ? W) X# w( ?) p- C" A& @
- K0 |) H# j, v+ ]. u( k0 Y) _4 ~9 J 油桐也曾经给该县特别是农民带来了很好的收益。上世纪90年代,该县涌现出一批年产桐籽500万公斤的乡镇。1997年望谟出产优质桐油6000多吨,营业收入4000多万元。 6 J7 a0 Q) x( V: @. {& ^2 C% a" y, {
2 R/ ]. n& T1 {0 q2 ?
望谟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那时的油桐专业村比比皆是。乐元镇的平浪村,100多户人家,家家有桐林,年出售油桐籽收入上万元的就有近20户。这个村依靠桐籽收入拉通了20公里的输电线路,喝上了清洁的自来水。
* X$ `, L* R0 @, D: k/ a; D" [" y8 t. B+ t/ N3 y T
但1999年以后,该县的油桐产业一路走低。桐油加工企业由20多户锐减至现在的10多户。成片的桐林被废弃,无人管理,有的甚至被毁掉重新种上别的东西。比如上面提到的乐元镇,原来就有一个桐油加工厂,但现在已经倒闭。该镇工作人员介绍说,机器设备都已被当废铁卖掉了。据介绍,该镇的桐林面积已经锐减了50%。 ; J# }: [, `- Q7 `5 N$ _8 M: X0 h( ?
2 b% y1 a0 {$ A5 [
据悉,1991年前后望谟桐籽和桐油曾经卖得很火,可2000年前后,随着油价降低,桐籽价格也相继降低,加工厂对油桐籽收购价格一压再压,去年每公斤桐籽价为0.8—1元左右,农民得不到利益,就大片废弃油桐林,或毁林开荒。 3 l! J. t: y2 |) @4 d9 O
+ H u' T* X0 `& |* E 当地人说,发展油桐,主要得利的是那些桐油加工老板。目前,望谟的桐油加工企业只有10多家私人小企业,业主个个都买起了轿车。
. `' {2 O( S/ y9 P% K2 B$ W* Y/ A# ?- l
当地人说,这些生产企业规模不大,属私人的小加工企业,也就没有多少远见,业主考虑的只是如何从中获取更多利润,没有人去考虑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损伤,桐林面积锐减也就可想而知了。 8 P/ k9 u) V/ P. Z
4 |6 J. ~1 P& |' E8 @; _
而贞丰发展甘蔗产业走的是另一条路。
7 L' B8 ~$ T1 E7 M7 c- b; i' N. h& S' |3 u1 c
贞丰发展甘蔗产业考虑的是“共同富裕”,糖厂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农民的利益,激发他们生产积极性。贞丰糖厂每年在种植甘蔗之前,都先给蔗农开个底价,今年就先定下120元一吨的甘蔗收购价格。这还不算,到甘蔗收割交售时还要看行情,如果蔗糖价格上扬,则还要相应再提高收购价格。 ! `9 }1 t2 y, n# f9 G6 G0 F& h1 D
- d: z- _+ }' Q7 F* ?9 Z6 ?" o. x: ~1 ]
贞丰糖厂厂长詹正兴说:“农民在种甘蔗之前心中就有了底,知道这里面有钱赚,积极性自然就来了。” - \& w$ p! I. b7 y1 \1 g( c% a$ j
$ ^" x0 U; U2 v( `2 F 总结:一个是制糖,一个是油桐加工,两者似乎没有多少可比性。但是,通过两个产业的兴、衰对比,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龙头的加工企业,必须通过利益调整维护产业链条的完整。望谟桐油的衰败,虽与大市价格走低、作坊生产等有关,但同时也与加工企业不重视上游原料供货商————农民的利益有重大关系。保护农民利益,也是保护加工企业自身利益,同时也维护了一个加工业的发展。
- I1 J/ a! u' S6 N' M0 R/ V0 U
I4 `0 H8 h } 2 D6 s# K2 `7 V$ ]# G9 \
$ z6 ^# \8 p* f2 D% t5 v2 G/ m8 A' W 9 P! n; Y# {! ~4 h* J* I- |# \; L: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