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国的燃料乙醇产能约为170万吨,其中约150万吨以谷物为原料。在西南大旱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原料替代问题,缓解原料短缺的局面,是国内燃料乙醇生产企业最为头痛的难题。
' j3 c2 Y8 n4 L “截至3月30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西南大旱造成当地粮食减产,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谷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制造业“与民争粮”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8 g/ W2 c2 {! p! G# o- y
目前,我国的燃料乙醇产能约为170万吨,其中约150万吨以谷物为原料。在西南大旱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原料替代问题,缓解原料短缺的局面,是国内燃料乙醇生产企业最为头痛的难题。
6 @. n2 j3 c. Q" a+ i. J; V 陈化粮难以为继1 u' ?3 n( ^7 {# c6 V$ X9 D" I- z
曾经,陈化粮是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救命稻草。然而现在,这棵稻草也不牢靠了。- f4 }% `9 ~5 b- P5 e/ s
1999年全国粮库粮食积压严重,在北方地区情况尤为明显。2001年,当时的国家五部委颁布《陈化粮处理若干规定》,确定了陈化粮的用途主要用于生产酒精、饲料等。* X" N8 K4 H' u5 w+ _, E( f" \. k
正是为了消耗大批的陈化粮,并缓解日益吃紧的能源供应,国家投资50多亿元,批准全国建立4个燃料乙醇企业:安徽丰原生化、中粮生化能源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河南天冠集团。据悉,当时生产燃料乙醇的转化效率是3吨陈化粮产生1吨燃料乙醇。
0 N; M, v* C: _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2005年,随着陈化粮的消耗殆尽,生产原料逐步改为以玉米新粮为主。2007年,玉米新粮在燃料乙醇生产原料里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86%左右。' S" c2 W/ l9 Q" I8 u
陈化粮逐步被消耗是一件好事,不过对于国内燃料乙醇生产企业来说,却意味着原料来源渠道的减少以及成本的增加。目前,除了中粮生化能源,其他三家企业在最近两年内,都没有再使用陈化粮作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 h! Q9 r1 X; o% g9 ]
“现在河南境内已经没有陈化粮了,我们只能用口粮作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河南天冠集团的原料部门负责人说。即使是位于黑龙江的中粮生化能源,他们使用陈化粮的历史也可能在2年后终结。
& r! T/ S' B; i& \7 Y8 r; f. W 非粮乙醇求解
, V' u' A1 R$ A1 l: d d 企业仅依靠口粮或陈化粮生产燃料乙醇,并不是长久之计。而在目前因为干旱导致旱区出现粮食缺口的情况下,改变燃料乙醇原料结构,变得更为迫切。
- ~" S8 v. ?/ O7 x1 r4 b 据悉,目前,我国燃料乙醇普遍采用的是第一代和1.5代生产技术。清华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十中表示,以玉米等为原料的第一代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影响粮食安全,而以甘蔗、木薯、甜高粱等为原料的1.5代做燃料乙醇生产技术正在投入工业化试用。! ^7 Q2 V* M( C6 H1 F9 U' A. m' }
2007年,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将不再利用粮食作为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原料,取代粮食的将是非粮作物。财政部印发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明确提出:未来将重点扶持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生物乙醇燃料是指用甘蔗、木薯、甜高粱等制取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是指用油料作物、油料林木果实、油料水生植物等为原料制取的液体燃料。1 n6 J h! h& A3 t r4 k; s
然而,目前的问题在于,即使第一代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全部升级为1.5代,也无法改变原料紧缺的问题。+ A) a w5 b- G. ]5 t
目前,国内木薯资源有限,只有广东和广西附近区域适合种植。北方适合种植甜高粱,但存在原料生产周期和原料保存等问题,难以满足工业化连续生产的稳定供应。
6 M3 o) y& A5 m7 ?) r; l 对此,有业内人士呼吁用秸秆作为原料,发展纤维素燃料乙醇,也就是第二代燃料乙醇生产技术。而地方政府最近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如产粮大省黑龙江省近日颁布了《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将重点发展生物质能等产业,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利用该省每年5000多万吨秸秆资源发展燃料乙醇。6 R' l, ?1 h4 x9 s
寄望纤维素乙醇/ ~1 f* j2 S8 m" }. ?4 z+ D
对于第二代燃料乙醇生产技术,中粮集团生化能源事业部副总经理郝小明表示,秸秆中有60%的纤维素与半纤维,其可以生产附加值更高的燃料乙醇,剩余的木质素可用来发电,实现“醇电联产”,将秸秆原料“吃干榨尽”,实现价值最大化。0 \! D' A& I! V3 S( k- C' e
中粮集团科学研究院生化研发中心武国庆博士表示,目前可以生产出木质纤维素乙醇,但就是生产成本太高。预处理环节增加了设备投资、化学品消耗和能耗,酶的用量大,成本所占比例高。能够代谢木糖生产乙醇的高效酵母菌种技术不成熟,导致原料中约占25%的半纤维素无法转化为乙醇,原料单耗高,成本自然高企。但纵观国内外木质纤维素乙醇发展历程,近几年技术进步迅速,接近产业化的技术在国外已经建设多套工业示范装置,木质纤维素乙醇有望在未来3-5年内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化。7 }1 a! H2 D# G! \
技术瓶颈的突破或许无需等待那么久。在近日召开的跨国公司中国论坛上,诺维信中国总裁柯铭宣布,已经研制出新型酶制剂,可将生物燃料成本降至每加仑2美元。这是继去年中粮、中石化和诺维信三方共同签署发展纤维素乙醇技术合作协议以来获得的重大进展。(作者:陆晓辉) |
|